7月16日,徐州市首个 AGV 停车场一一展览馆地下停车场正式开工。有了机器人的助力,展览馆地下停车场在用地面积和建筑总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车位数量増加将近100%,计划设置停车泊位236个。

徐州首个 AGV 智慧停车场
据了解,展览馆周边地块停车需求较大,周边路网已经形成,但内部支路较窄且两侧常有机动车违规停放,阻碍交通运行,停车难题亟待缓解。
市停车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展览馆地下停车场由市交通控股集团投资建设与运营,项目位于淮海西路与立达路交叉口西北方向,原设计方案用地面积2866.13平方米,共设117个停车位,其中充电车位15个,无障碍车位4个。在停车场东侧立达路上设置车行和人行主出入口,车行主出入口在人行主出入口北侧。
在今年1月29日徐州市召开的规划方案审查会上,与会人员对方案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认为项目周边停车供需矛盾大、停车场用地资源稀缺,项目设计应做到最大程度的智能化、集约化,提出相关修改意见并形成新的最终方案。即展览馆地下停车场新方案设置区域及用地面积不变,总建筑面积微调为5934.8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微调为202.62平方米。采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 AGV “机器人搬运”停车泊位增至236个充电车位增至28个。在立达路设车行和人行出入口,东北角设泊车房,西南角设消防救援梯间、消防控制室及排风亭。地下停车场设计为地下两层采用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进行自动化泊车,地下空间无人停留,不与地铁站连通。
“展览馆地下停车场主要为停车服务,停车位数量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和成本效益,新方案为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地下停车场,相比原来的方案,用地和建筑总面积基本不变,车位数增加近100%,车位平均建设费减少约30%,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最终确定新方案为实施方案。”“这是徐州市首个 AGV 停车场,也就是有机器人‘帮忙’停车的停车场。”该负责人介绍,该停车场总投资约6000万元,计划明年3月份完工。


机器人助力停车更智能
“市民将车开到泊车房门口,车库门会自动打开,直行开进即可,停好后,在泊车房门口的存车屏幕上进行信息确认,领取二维码凭条即完成存车。”该负责人介绍,一个二维码对应一个泊位,机器人会自动移动到车辆底部,使用机器视觉及激光导航技术,实现无人驾驶、系统智能控制,将汽车搬运至指定停车位上,定位精度能达到5毫米。市民取车时,可以在等待区点击扫码取车后扫描二维码,核对无误确认后,机器人就会将车搬运取车位置。若二维码凭条丢失,可以输入车牌取车。
“机器人的帮助让车主寻找车位及停车、取车都方便了很多,还可以有效提升停车场存储空间。”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展览馆地下停车场地下一层设置78个停车位,其中的28个充电车位,在南侧单独划分了一个区域集中布置。可以实现新能源车辆自动充电,采用错峰充电、分时充电、交替充电方式,地下二层设置158个停车位,主要采用双层停车形式。泊车房设置5台升隆机装置,接续使用,停车及取车时间平均不超过5分钟。
该负责人表示,展览馆地下停车场以高停车容量及高科技停车服务为理念,以尽可能缓解周边停车紧张情况为目标,在现代智慧停车、智能化管理停车基础上加入智能停车机器人技术,全力打造徐州科技停车建设新篇章,推进徐州市智慧停车向高层次发展。

建筑融入汉文化元素
记者了解到,根据项目周边建筑特点,停车场以泊车房为主的地上部分将最大程度融于周边建筑环境,在建筑材质上采用与周边建筑相近的材质与色彩;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同时融入传统汉文化建筑元素。
“泊车房立面设计提取徐州汉文化元素书简和广场文化元素艺术墙的艺术符号,作为建筑立面开窗形式,提升建筑文化内涵;建筑材质采用钢结构形式,辅以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开窗形式,构造简洁、轻盈的建筑效果;建筑高度在满足必要的构造尺寸基础上尽量精简体量,现方案泊车房地面高度3.65m。”
该负责人介绍,总体布局主要考虑尽量减少对展览馆建筑的遮挡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协调,地面单体建筑避开展览馆正门和广场核心区布置,同时尽量削减造型体量,打造徐州展览馆、休闲广场、智能科技停车三位一体的和谐区域。与此同时,考虑到车行流线可能对广场的影响,将泊车房靠广场东侧布置,面向立达路开口,避免车流切割广场。
通过这种布置,立达路上的车辆直接右转进入泊车缓冲区,然后进入泊车房停车。淮海西路和少华街的车辆汇入立达路后,继续向北行驶一段距离后掉头,然后右转进入泊车房停车。取车流线为驾驶者取车后,沿立达路右转至淮海西路离开。
